不過是先煮完黃豆後再打成漿,而且不濾渣直接喝掉
但我最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
「幹嘛要連渣一起喝掉?」
「這樣才能攝取更多更完整的蛋白質?」
「我們需要攝取那麼多蛋白質?」
「吃XX才能補XX嗎?」
「人體攝入的能量足夠的話,能否自行轉化成身體所需?」
「高蛋白飲食真的健康嗎?」
所以想了想,古法製作豆漿會把渣濾掉
除了口感以外,是不是還有什麼其他考量?
再加上我在讀了發酵聖經以後
發現書中有提到一個重點
那就是傳統飲食中,黃豆一定要經過處理才會拿來食用
所以在黃豆類食品中,通常看不到黃豆原先的模樣
這或許是在暗示些什麼
現在我決定要開始製作濾渣豆漿了
我只是單純認為:人體其實不需要那麼多蛋白質
也許跟現代營養學的理念背道而馳
但是我觀察過一些長壽的長輩
他們的飲食沒有一個合乎營養學的理論
所謂的現代營養學是否僅侷限於教科書及實驗室的範疇呢?
濾渣豆漿製作方法
1.還是先浸泡豆子過夜,我是放冰箱內
2.隔夜後,會發現豆子會膨脹且稍微發芽
(更講究的話,可以再進一步催芽)
此時以黃豆放入果汁機並加水
比例大約是2g的黃豆打成25ml的生豆漿
例如:若是60g的黃豆,那就連豆帶水加至750ml,一起打成750ml的生豆漿
當然,比例可以自行調整
3.一般來說,濾渣豆漿有兩種煮法
一種是「先煮再濾」
另一種是「先濾再煮」
聽說「先煮再濾」的豆香味會比較濃厚
但實際上我個人覺得「先濾再煮」風味也不差,而且處理過程的便利性實在是遠勝「先煮再濾」
所以我採用「先濾再煮」的方式
過濾的話,最近坊間有個「好漿來」豆漿榨汁器
看起來還蠻好用的,但那個售價實在令人無法苟同
也沒啥複雜的構造卻定價1800左右,製造成本...肯定是賣一個賺N個
「好漿來」的原理很複雜嗎?一點也不...
所以我上網找了替代品-圓形榨汁機
有附金屬濾網,但榨豆漿用不到,榨果汁的話再說吧
重點是那個手柄尾端
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整個榨汁機貼緊桌面
所以可以直接平放在桌面上
用身體的重量去按壓上方手柄
比一般用手腕施力的款式更容易出力,而且榨汁效果更好
但缺點就是果杯的部份直徑只有10cm左右
容量有點小,如果有15cm會更理想
不過我製作的量通常一次最多1.5公升
也沒那麼多豆渣要濾,其實也夠用了
但我個人還是會建議找找看有無果杯更大的款式
也因為這榨汁機果杯不大
所以原先貴夫人果汁機附贈的豆漿過濾袋就稍嫌大了點
而且這款過濾袋本身布料較厚重,容易吸附太多生豆漿而造成浪費
所以我拿去改衣服那邊幫改成原來大小的3/5
打完的生漿直接倒入過濾袋
一開始大部分的生漿會快速流出
最後剩下一點點的時候
過濾袋束口綁緊
直接塞進榨汁器的果杯內
按住手柄
用身體的重量往下一壓~
哪需要什麼「好漿來」?
我花不到400元,也一樣可以輕輕鬆鬆,壓得乾乾淨淨
2014年7月1日補充
100g的黑豆,浸泡後打成生漿再過濾
用榨汁機用力榨乾以後
秤一下豆渣,只剩110g左右
算是榨得還蠻乾淨的
4.接下來就要靠壓力鍋了!
生豆漿直接倒入壓力鍋內
大火烹煮直至配重頭搖晃,然後轉小火加壓10~15分鐘(或更長時間)
然後熄火洩壓,安全閥落下即可開蓋!
香噴噴的豆漿就出爐啦~
如果是採用「先煮再濾」的方式
因為豆渣都還在鍋內,加壓過程中因為產生大量泡沫
會把豆渣一直往上推,很容易塞住排氣孔,非常危險!
這樣就要在鍋邊一直觀察調整火候
而且煮完後,豆渣還會黏鍋底及鍋蓋,清洗很麻煩
但因為我採用「先濾再煮」的方式
雖然也會產生大量泡沫,但因為不含豆渣
泡沫通過排氣孔時,只會變成水氣而已
而且壓力鍋又近乎完全密閉,也不用擔心泡沫溢出,不需要撈泡沫
煮豆漿不用在旁邊看著,只要記得時間到回來關火就好
又沒有豆渣會黏得到處都是
真是太幸福了
2014年9月24日補充
後來煮了N次豆漿的經驗
理想的狀態是當紅色的安全閥升起一會兒就可以轉小火
若等到配重頭開始搖晃才轉小火
就會因為壓力過大,使得鍋內的豆漿泡沫從配重頭那邊被擠出來
當被擠出的豆漿泡沫太多時,會直接在鍋蓋上恢復成豆漿
會使得鍋蓋不易清洗,甚至會堵塞排氣孔
所以壓力和時間的控制上還是需要一點技巧
簡單來說,有壓力鍋的話,「先濾再煮」真的是完勝!
只要有榨汁器~可以輕鬆榨汁
再配合壓力鍋的密閉烹煮~不用擔心泡沫溢出
黑豆漿當然也是如法炮製
妙的是青仁黑豆打成的生豆漿是淡綠色
但煮完之後卻變成灰黑色,讓我有點意外
煮好喝的豆漿還有什麼困難
而且還可以拿去做優格,成本又低
何樂而不為?
2017年7月8日更新
若想輕鬆喝到無渣豆漿又不用顧火、攪拌
請見下文
無渣豆漿最輕鬆煮法-終極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