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那時常有寫翻譯的需求,所以就買來當攜帶式文書機,雖說不太要求效能,但它真的只有「笑能」。Celeron M 380(1.6GHz)搭配512MB DDR2 RAM,更慘的是Intel 915GM晶片的內顯,後來RAM擴充到1.5G給我老弟上網,不玩遊戲也還過得去,礙於顯卡之故,體驗指數居然還出現1.0。
直到去年,突然一開機就嗶嗶叫,而且是連續短聲,一直嗶個不停而無法順利開機,我上網查Phoenix BIOS的警示音,也沒這一項,故無法解讀其意,原先懷疑記憶體的問題,但交叉測試結果,也沒有故障,後來發現,若在記憶體self-test前按下F2進BIOS,然後exit without saving就能順利進入OS。
另外,在BIOS內的時間是完全不動的,會停在最後一次設定的時間,所以在windows內的時間也不會動,既然還能記憶時間,電池應該還有電,本來是懷疑振盪器壞了,但後來上網爬文,問題應該還是出在電池。
也就是電量尚未完全耗竭,只能勉強保留BIOS設定,但已經推不動振盪器的程度,所以就買了新的鈕扣電池ML1220,其實這是可充電的款式,頗為稀有,舊電池應該可以重新充電使用,但還要想辦法生出3V的充電器,恁爸還真沒有那個美國時間。
據說也能買不可充電的CR1220來取代,但因為無法確保主機板本身有無設計充電電路,萬一有回充功能,但電池不支援,可能會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,所以我還是乖乖花$50買ML1220。
測一下電壓,居然不足3V。
但換上去後,BIOS的時間就動了起來,一切恢復正常,不再嗶嗶叫,而且記憶體self-test的速度似乎也變快,總算解決一個問題,起碼確認了主機板沒有故障,才有撩落去的價值。
接下來就是換CPU了,單核的Celeron M,時脈才1.6GHz實在沒啥好期待。
Windows 7體驗指數的跑分只有2.9,所以上網找個中古良品Pentium M 760 (2.0GHz)。
換好CPU後重塗散熱膏,以避免時脈提高後容易熱當,重跑體驗指數,跑分從2.9來到3.7,記憶體也從4.1被拉到4.2,但實際上並無感覺明顯差異,光是要上Youtube看個720P…
只好用downloader把影片下載到電腦,用舊版的potplayer就能順暢觀影,用新版的還會馬上當機,超慘。CPU大概是花個$200換好玩的,但配上舊版potplayer的流暢度及相容性都比MPC-HC及Kmplayer還好,不涉及網路串流影音就都還OK,以i915晶片組而言
CPU還可以在上770(2.13GHz)及攻頂的780(2.26GHz),嗯,還是算了...
但不管是CPU還是電池,這S53EW幾乎要整台解體,拆出主機板才能更換,難度不輸DELL 13R,其實恁爸也覺得不太好搞,純粹只是憑著「憤怒筆電宅」的執念,一直奉陪到最後。本來想說最難搞的就到此為止,接下來的記憶體和硬碟應該會比較容易。
這台筆電最多支援2G DDR2 RAM,1.5G其實換到2G也不會差太多,原先是1G+512MB DDR2 533,買兩條1G DDR2 667也只花$100,加減擴充一下。但這台joybook最悲慘的部分,就是內顯採用Intel GMA 900系列的915,Intel都嗆明了「恁祖公就是不爽再幫它寫Win7以後的驅動程式」,所以Windows aero特效與之無緣,看影片時顯卡硬解也派不上用場,幾乎是CPU捏住懶趴撐過去。上網爬文的結果,恁爸很勇敢地修改了intel的XPDM驅動程式,2006年版本6.14.10.4704修改graphics裡的igxp32.inf,把i945GM0及i945GM1的device id分別改為2592和2792,讓915GM的內顯套用945GM並成功驅動。
但體驗指數還是一樣爛,看影片也沒啥改善,變成945GM也是改爽的。
但intel曾經在2009年為GMA950(945,965)系列寫過WDDM的driver,版本8.15.10.1930,但獨漏915…我當然也修改過這版,想讓915成為WDDM版的945,但是失敗...淦,不玩了。聽說成功的話,915也能發動aero特效。
最後就是讓老筆電最有感的SSD了,但絕對不是買IDE的SSD,而是花費大約$1,000,買msata的SSD(60G)配上IDE轉接卡。
看似前程似錦,實則一路荊棘。這種硬碟插槽的設計,SSD太小了也無法直接裝進去。
所以還是得整台拆開,至此,我已經重複拆裝這台筆電快10次了,現在練到可以在5分鐘內把它解體且把主機板拆下來。
大略簡述拆解過程,先從D殼開始,拆下RAM和無線網卡。
再把D殼的所有螺絲都拆下,依序擺好,以免到時候忘記怎麼裝回去。
拆C殼上面的電源鍵面板。
卸下鍵盤及其排線。
再拆螢幕及其排線,也順便把wifi天線抽掉。
拆下C殼就看到主機板了。
主機板上面還有螺絲要拆,拆完後才能翻過來。
主機板的A面。
主機板的B面。
脫光光裸奔的D殼。
最後再全部裝回去,裝好SSD就能安裝OS,這CPU實在太爛了,會被安裝程式直接打槍,所以上不了64位元的windows系統,那先裝個Win10 x86來試試看,若執行一切順利再購買金鑰來啟動。
先用USB隨身碟做出win10安裝碟,然後插上USB重新開機進BIOS,Boot priority很直覺地就選擇removable device,然後就很順利地進入藍底白字,Error code: 0xc0000225,不斷重開機也無效,太扯了,連這一步都走不下去嗎?後來進BIOS看了一下Boot priority的設定,赫然發現Hard Drive旁邊有個+號,根據BIOS的說明,有+號代表還有細部設定,按下Enter…
這尛?USB drive居然歸類在HDD裡面?只好把USB drive和SSD的順序對調,再把Hard Drive的順序推到最前面,總算!可以進行安裝了。
但安裝過程似乎沒有想像中快,進到Win10內,更新過程一整個慢到不行,按下一個按鈕,要10秒才有反應,慢到天荒地老,等得人老珠黃,總覺得不太對勁,難道是msata配IDE會有問題嗎?進工作管理員看一下,Holy shoot!
CPU使用率居然是99~100%,處理程序裡有個「系統插斷」就佔了約70%,CPU一直滿載,怪不得慢到跟當機沒兩樣,google的結果,據說系統插斷跟硬體衝突有關,然後我進裝置管理員一個一個停用,看看兇手是誰,最後才發現是...無!線!網!卡!
這台joybook的設計頗特別,在早期wifi尚未普遍時,可能是為了省電的考量,開機後若要連接wifi,必須先按下這個按鈕,亮藍光後才會啟用無線網卡。
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,我重開機後忘了按下wifi按鈕,然後CPU使用率就正常了,直覺反應當然是重裝wifi的driver,但若是安裝舊版的driver,wifi就不會動,換回新版的driver,CPU就滿載,之前耳聞win10在無線網路方面有些瑕疵,看來非空穴來風,加上我試遍方法,也無法在win10成功驅動intel 915的內顯,驚嘆號如影隨形,看來這筆電和Win10是註定今生無緣了。
也許Win7 x86是唯一解,但我突然想到了Ubuntu,死馬當活馬醫,反正Ubuntu又不用錢,行不通再重返Win7也不遲。
說到Linux,若非學生時期有稍微接觸過FreeBSD,現在才叫恁爸適應另一種作業系統...
下載ubuntu的ISO後,USB隨身碟這次又搖身變成了Ubuntu的安裝碟了,安裝過程還算快,一下就進到桌面了,Ubuntu的介面也不會太複雜,但用不到10分鐘就破圖了...贛,以前Linux陣營不是都笑說Windows不穩嗎?Google了一下,又是intel 915的內顯在做怪,不但Windows把它放生,難道Linux也把它放生?幸好這問題有解,開機設定檔加入i915.modeset=1後就「比較穩定一點」。
系統調整一下,大致都可以用了。
基本上這台筆電因為放在辦公室,還使用iTaiwan這種免錢的無線網路,就資訊安全的考量,比較不會中毒的Linux應該是首選,只是Ubuntu的穩定度似乎也沒比Win7強到那去,但只要可以修照片、看影片及Youtube、上PTT、寫部落格及收發Email。
S53EW配合Ubuntu還算堪用,較意外的是,用VLC player串流Youtube的影片,在這台筆電上跑起來很流暢。
比直接上youtube觀看的效果還要好很多,雖說Ubuntu用了幾天都還過得去,不過一些操作上還是不太習慣,既然win10不能用,最後還是換回win7。
再重新跑一次體驗指數,結果如下。
硬碟測速的結果,雖說肯定優於原來的IDE HDD (80G,5400rpm),但我還是覺得蠻慘的。
從按下電源鍵開始算起,到桌面完全準備好,差不多要50秒,12年前的單核心筆電,就別太苛求了
Pentium M 760 CPU:$200;
DDR2 RAM 2G:$100;
電池:$50;
msata SSD(60G)加IDE轉接卡:$1000;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總花費:$1,350,外加被殺死的一堆腦細胞。
這是一台放辨公室被偷走也不會心痛的電腦,Joybook用到掛為止。
要是跟痞酷網上面的維修高手們相比,我連幼幼班都排不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