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芙內醫師(Dr.Daphne)在這天的演講中有提到一些重點
1.東方人應該吃在地食物-米,不需捨近求遠去吃酸麵包
2.整顆穀粒才有生命力,還能夠發芽的穀粒更佳!
3.不建議吃豆類
4.生機互動農業(Bio-Dynamic Agriculture),簡稱BD農法
但說在前頭,我很不客氣地說:「『這樣吃,人生大混亂』這本書實在太簡略了!」
很多細節沒有講得很清楚,內容有點模糊
我後來又參閱了「發酵聖經」(the Art of Fermentation,作者Sandor Ellix Katz)
稍微融會貫通一下,才比較能瞭解「這樣吃,人生大混亂」到底在寫什麼鬼
(坊間還有一本書「絕對成功的發酵聖經」,作者是Kinoko,頂多只是玩家的程度
但出版社也把書名訂為「聖經」就太可笑了,兩本書的程度根本是天壤之別)
我也順便抱怨一下
當天有些聽眾在最後Q&A提出的問題,其實書裡面都有講到
沒做功課就來聽演講,實在有點浪費其他人提問的時間
抱怨完畢
前述演講重點就分別論述一下我的看法:
1.吃米的問題
達芙內醫師建議吃會發芽的糙米,最具有生命力
很多人聽到這裡,大概就開始拼命吃糙米了吧
但在「發酵聖經」裡面有提到
穀類本身為了穩定儲存而天性堅硬、乾燥且不易消化
甚至還帶有植酸(phytic acid)這種抗營養因子(anti-nutrient)
反而會妨礙礦物質的吸收
要怎麼解決植酸的問題呢?
根據中國農業大學梁建芬副教授及韓北忠教授於2008年發表於Food Chemistry的一篇學術論文
「Effects of soaking, germination and fermentation on phytic acid, total and in vitro soluble zinc in brown rice」
此論文原本是在探討如何提高糙米中「鋅」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
但也設計了數種消除植酸的方式
她們用了三種方式:預加熱再浸泡、浸泡發酵、浸泡催芽
結果是「浸泡發酵」消除植酸的效果最好
但「浸泡催芽」在保留鋅元素方面,效果最好(可以保留到90%以上)
所以說,這兩種方式都可以採用看看
但我個人認為,要自己弄發芽糙米也有點費功夫
泡水發酵的方式,也可以消除植酸,促進消化
(彷彿是泡水讓穀粒以為可以發芽了而放下防備)
感覺就簡單多了,而且鋅也可以保留70%以上,還可以接受
發酵方法,文章最後再談
雖說白米營養不如糙米
但白米沒有米糠,自然沒有植酸影響吸收的問題
所以吃白飯,等於是沒好處也沒壞處
但是糙米若沒有泡過水,或是浸泡時間太短(僅一兩個小時),沒經過發酵
預消化程序根本還沒啟動,糙米就是處於不易消化的狀態
所以糙米是否有益健康,完全取決於如何預處理
其實一般人煮糙米以前也都會先浸泡水一段時間
只是大家都以為是要把它泡軟,根本是搞錯重點了
老祖宗的經驗其實是告訴我們:「穀類要浸泡到發酵才會好吸收!」
2.穀粒的問題
書中提到的生穀粥(第27頁)只是輕描淡寫地說:生穀粒研磨後泡水過夜即可食用
但實際上,這個所謂的生穀粥就類似酸麵糰
因為穀粒本身上面帶有很多沉睡的微生物(菌種),遇到水之後才會活化
所以研磨後先泡水一段時間,讓菌種開始繁殖
偏偏黑麥似乎比較容易養出乳酸菌
或許是因為這樣,古老的歐洲人才會選擇黑麥來做麵包的酸種吧?
(參閱第38~44頁、第86、87頁)
只是依我個人的經驗,只泡水過一夜其實不夠
有興趣的可以參照這篇文章rye-sourdough-starter
我依照該網站的說明
大概要養到第二天以後才會有酸味,在酸性環境下,乳酸菌才會開始活躍
而且那酸味...不知道的人搞不好會直接拿去丟掉
如果要做生穀粥,至少要泡水泡到稍有酸味
這些發酵粥的作法,在「發酵聖經」裡面都有提到
(不過我現在已經有辦法讓生穀粥泡一夜就有酸化,需要一點技巧)
所以什麼生穀粥、酸麵包
講了老半天,其實都跟乳酸菌有關
所以坊間本來就有很多市售的益生菌商品,不過都賣得很貴
明明老阿嬤都會做的發酵酸菜都含有乳酸菌,還不用花多少錢
自己做酸奶、優格、酸菜、味增....等等也是同樣的意思
結果大家還是喜歡花大錢買藥廠做的東西
我讀了發酵聖經以後,也自己用高麗菜來製作酸菜,酸酸微鹹很下飯,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
早年大家為了保存食物而自家製作一些醃漬、發酵食品
但可能因為早年飲食很簡單,除了白飯就醃菜,沒其他攝取鹽分的來源
所以許多人製作過程中調味料(鹽、糖)都下很重
導致現代人常吃醃漬物而引發了胃癌,所以得出了一個結論:盡量不要吃醃漬物
這很怪異,大頭目是鹽分,結果先宰掉小弟-醃漬物
但因為發酵物和醃漬物常常混淆,導致大家連發酵物(例如酸菜、泡菜)也不敢吃
多數發酵過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乳酸菌,而錯失了讓腸道補充乳酸菌的好機會
先說說醃漬和發酵的差異:
醃漬食物:直接以酸性介質(大多是醋)保存之蔬菜,但食物本身並沒有經過發酵,所以沒有微生物及酵素的生物利用性可言
發酵食物:通常是以酵種(starter)、鹽巴、過濾水,來使蔬菜發酵而自身產生酸性介質,且該酸性介質(液體)具有保存作用
在製作發酵蔬菜的過程中,若有仔細品嚐,會發現鹵水會逐漸酸化,這就是逐漸發酵產生乳酸的有力證據,所以說自製發酵食物兼具醃漬(保存)及發酵(健康)兩種特性,再加上發酵蔬菜通常未經烹煮,更多養分都保留下來
鹽巴的使用量會影響發酵速度,據說用得少,發酵較快,但風味、口感較差;用得多則相反。市售的發酵或醃漬食品當然無法控制鹽分,但自製的就可以自行斟酌
(據說不用鹽巴也能發酵,下次來試看看)
所以自己動手做發酵蔬菜吧~
只是說,用不同的基質養出來的菌種可能會有所差異
各種發酵食物都攝取一些,那麼腸道內微生物就會有豐富的多樣性
只是現代人都有近乎病態潔癖,到處拼命消毒,不管好菌壞菌通通殺光光
不然正常來說,大自然中本來也有許多好菌
直接攝取無農藥、無肥料的健康食物
即使吃到一點泥土,搞不好還有益健康咧~
所以說「不乾不淨,吃了沒病」
還真是一句經典名言!
3.豆類食品
這就有點爭議性
當天,達芙內醫師說黃豆天性帶有微毒,偶爾吃點無妨(例如禮拜天才吃些精緻的白麵包一樣)
但不建議常吃黃豆時,現場大概是一片錯愕吧
因為吃素的人不少,所以大家都認為植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就是豆類
但大家會那麼想,都是基於一個前提:「吃XX才能補XX」
所以達芙內醫師才會舉例說牛奶裡面含有大量蛋白質及鈣
但牛一輩子都只吃牧草,牧草裡有大量的蛋白質及鈣嗎?
(雖然我很好奇兩者的生物運作機制是否相同,牛會自己產生蛋白質就代表人類也會嗎?)
因為台灣吃素人口很多,素食餐廳林立
現代營養學又說人每天都要固定攝取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及脂肪
基於「吃XX才能補XX」的想法,黃豆的食用量自然居高不下
但問題來了,黃豆真的有那麼好嗎?
正面資料我就不提了,上網隨便找都有一堆
反面資料方面
就我查到的資料,黃豆因為有皂素,所以煮豆漿時要徹底煮沸才能將其分解
另外,植酸含量也很高,沒有經過發酵(催芽),其實不利於消化
「這樣吃,人生大混亂」第106頁提到「所有豆類都含有一種會阻擾消化液運作的物質」
這邊我又很想吐槽一下,是什麼物質啊?寫得不清不楚要給鬼看喔
如果這物質是植酸,那就用發酵(催芽)解決,若是皂素,就用煮沸解決,不是嗎?
發酵聖經裡面提到,近年開始也有人開始質疑黃豆的益處
但幾乎所有的批評都是針對「未經發酵的黃豆」
若真要食用黃豆,作者也是建議食用發酵過的黃豆及豆製品(納豆、味增、醬油、臭豆腐...等等)
所以黃豆先催芽煮成豆漿後,如果做成酸奶或優格,可能會比直接喝豆漿更好(?)
加上目前世界上黃豆產量最多的國家,就是美國這個無惡不作的帝國
所以為了大量傾銷黃豆,不斷鼓吹黃豆好處當然是不遺餘力
就跟牛奶的經濟利益一樣
黃豆真是個謎樣的食物
仔細觀察世界各地的古老飲食文化
似乎沒有哪個國家是把黃豆煮熟就直接吃的
一定都會經過加工(例如豆漿、豆腐、豆干)或發酵(例如醬油、味增、納豆、天貝)
換言之,古人用了幾千年的時間醞釀出來的傳統食品
似乎都在暗示我們:「黃豆可別煮熟了就直接整粒攝取...」
4. BD農法
不過目前台灣從事BD農法的農場很少,產量也很低
我個人目前是比較推崇秀明自然農法,這也是我未來努力的目標
目前有機農法的問題其實不少....因為肥料用太多了
很多農友想說是有機肥,不是化肥所以就多用一點
但不管是化肥還是有機肥,都是「氮肥」
過量的氮肥就會產生硝酸鹽這種致癌物
所以吃有機蔬菜也不見得健康,因為有機肥用太多,硝酸鹽可能會超標
(有興趣的可以閱讀「真正的蔬菜不綠」、「你所知道關於蔬菜的一切都是錯的」)
目前國內似乎只有主婦聯盟有對硝酸鹽定出檢驗標準
所以吃素的各位,大家自求多福吧
也因為自然農法採用不施藥、不施肥的耕種方式
因為沒有肥料,植物被迫自己向下扎根茁壯成長
換言之,不急著採收才有更多時間可以接受「太陽光」這種生命物質
長時間的光合作用還可以代謝掉硝酸鹽
所以才會引起我的興趣
雖然國內也有進口Demeter認證的BD農產品
但說到農業,大家都知道吃在地的最好,食物里程最短
台灣本土有出產的農產品,我一定盡量避免去買進口貨
所以BD農法....嗯,再說啦
自然農法我就很滿意了
最後來談糙米發酵的方式
很簡單,糙米洗好泡水(除氯的水),放在30℃環境下24小時
(換言之,浸泡糙米根本不用怕壞掉而放冰箱
台灣夏天的室溫就差不多是30℃)
如果您從來沒發酵過糙米,那這就是第一次發酵
泡了24小時後,請把浸泡水留下1/10並收好(我個人是放冰箱)
就我的觀察,有發酵的話,水面上會有泡沫
而且煮出來的飯會稍有微酸味
第一次的24小時室溫發酵可去除約49%的植酸
第二次要浸泡糙米時,請記得把第一次留起來的浸泡水一起加進去
因為浸泡水裡面已經有很多植酸酶(phytase),可以催化發酵
如果有加入前次浸泡水,第二次的24小時室溫發酵就可去除約64%的植酸
還是一樣留下1/10第二次的浸泡水,裡面植酸酶活性比第一次更強了
以此類推,第三次的24小時室溫發酵就可去除約81%的植酸
還是一樣再留下1/10的浸泡水
到第四次的24小時室溫發酵就可去除約94%的植酸
然後,沒有第五次的資料了
因為論文只做到四個循環而已
但是!近幾年又有一些研究說植酸還是有些益處的
所以要不要對植酸趕盡殺絕呢?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
我個人的想法是,時間充足再搞24小時發酵
不然只要室溫泡水過夜(至少12小時)即可,但一樣會用浸泡水來加速發酵
浸泡水也不用剛好1/10那麼準確,我個人是拿個環保杯多留一點
因為浸泡水還蠻好用的,不管是泡穀類還是泡豆子,只要加一點進去
發酵過程都會變得很旺盛
不過除了要留下次使用的浸泡水以外,其餘的浸泡水建議倒掉
不要跟穀類一起下去煮,不然那味道會....自己試試看吧
但因為浸泡耗時,所以建議除非是有預先計畫哪一餐要煮糙米
如果沒事先規劃,沒時間浸泡又急著要煮飯,那就直接煮白飯就好
不好也不壞,吃粗飽即可
白米只要浸泡20分鐘,吸水率就可以達到90%以上,煮出來就不會硬硬的
補充:如果每次煮糙米都要泡那麼久的話,確實有點麻煩
其實這論文有寫到,實驗人員使糙米發酵後,會先冷凍乾燥並存放於4℃,再做進一步分析
也就是說,或許我們可以一次發酵大量糙米,然後瀝乾並冷凍起來
下次要烹煮時就直接分次拿出來使用即可,連浸泡都免了
所以外食時,就不用假裝仙風道骨點糙米飯(或五穀飯)了,理由有三:
1.外面的糙米飯沒經過24小時發酵,不好消化
2.外面的糙米通常是慣行農法栽種,外殼還留著,農藥殘留量更多
3.點白飯比較便宜
以上資料供大家參考
2014年6月17日補充
關於這篇論文中催芽糙米的部份,我也解釋一下好了
在浸泡階段,在25℃(恆溫箱)的情況下,30g糙米浸入150ml的去礦質水(demineralized water)
然後第4、8、12、24小時的時候,各拿一些糙米出來測一下
25℃浸泡4小時,植酸去除11.2%
25℃浸泡8小時,植酸去除6.4%(居然比4小時還低,可能是實驗誤差)
25℃浸泡12小時,植酸去除22.4%
25℃浸泡24小時,植酸去除32.8%
一樣是浸泡24小時,但去植酸的效果方面,發酵實驗的30℃就比催芽實驗的25℃明顯
可見溫度對於植酸酶的催化有很大的影響
由此也可看出,浸泡4小時的去植酸效果都僅有11%左右,若只浸泡1~2小時,還真是沒個屁用
實驗繼續....
25℃浸泡24小時後,就進入催芽階段
再把糙米置入塑膠盒,蓋上有打洞的蓋子
(不知道是不是我英文太爛看不懂還是怎樣,文中沒說有無把浸泡水瀝乾再催芽)
以30℃的環境催芽72小時,也就是三天
不過在第12、24、36、48、72小時的時候,各拿一些糙米出來測一下
30℃催芽12小時,植酸去除近乎0%
30℃催芽24小時,植酸去除8.8%
30℃催芽36小時,植酸去除39.2%
30℃催芽48小時,植酸去除52%
30℃催芽72小時,植酸去除54.4%
大概要催芽到36小時才會有比較顯著的去植酸效果
所以看來看去,單就「去植酸」而言,以發酵水重複在室溫下浸泡的效果還真是樂勝啊
2014年7月8日補充
結果有些親朋好友又跑來說:林杰樑醫師的老婆上說糙米不要浸泡,怕會有黃麴毒素
但我查了一下,她似乎沒有提到全穀類的植酸怎麼處理?
我想了半天,只好把糙米放在冰箱浸泡至少12小時(隔夜)
但同樣會加入上一次的浸泡水(也是在冰箱浸泡的)
反正12℃就不會分泌黃麴毒素,那我放冰箱發酵去除植酸總可以了吧?
難道我還要買個黃麴毒素試劑天天檢測嗎?
對於常在電視亮相的諸位養生專家
我只想比個中指說「幹!你來煮給我吃好了!」
5月18日達芙內醫師演講心得(2014年7月8日更新)
相關文章
- phoenix 於 2016-12-14 10:08 12F
- 想請教 ,糙米發酵4個循環,是指每次要主的糙米都要連續泡4*24小時嗎(昏倒)?
-
版主於 2016-12-16 13:40 回覆
當然不是
那4個循環指的是重複使用的發酵水
- Irene 於 2016-12-11 12:00 11F
- 不是吃到蟲,是吃到蟲卵肚子長蛔蟲…很難相信吧! 所以自然農法樂勝有機農法又一點
-
版主於 2016-12-12 22:01 回覆
肚子長寄生蟲可以吃些檳榔試試
- Irene 於 2016-12-01 12:40 10F
-
您的部落格裡處處是實際實驗+資料整理的寶,我挖寶挖得不亦樂乎,真的非常感謝您!!
蔬菜發酵有一個小問題,就是必須小心寄生蟲,標榜不用化肥的蔬菜機會更高,我真的曾經自製泡菜吃到中獎,過程不細述因為太驚悚,導致現在對生食蔬菜有嚴重的陰影....
-
版主於 2016-12-05 21:19 回覆
其實吃到蟲也沒什麼,這在自然界是很平常的事
- 小郭 於 2016-10-22 08:00 9F
-
真的!! 最近覺得催芽好難...已經兩次失敗了...
但是仍想努力找出癥結點,一定要成功,哈哈。
不過還是很謝謝您的分享,您的文章幫忙很大!
- 小郭 於 2016-10-19 08:01 8F
-
海大司機您好
這陣子嘗試浸泡糙米去除植酸,大約24小時把浸泡水過濾掉之後想接著催芽。
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上次催芽失敗...兩三天了都沒有長芽,而且味道變得怪怪的...
因此想請教海大司機,您的糙米催芽是怎麼進行的呢?
非常謝謝您與我們分享! -
版主於 2016-10-20 20:19 回覆
我不太會搞催芽,那個比較難控制
我都只有泡水發酵而已
- sain 於 2016-01-30 17:08 7F
-
呵呵: )
承蒙您不厭其煩的答覆,
從版上讀來令人津津有味的分享,
感受到版主一家認真生活的態度,
除了讚賞,
更對其中不斷學習和思考研究實作的
精神感到欽佩!!
現在加上提攜後輩的胸懷,
真是感激啊!!
(也是對自我進步的期許)
您推薦的書已列入書單:)
期望人人能有越來越"自主"的健康生活!
- sain 於 2016-01-30 12:01 6F
-
感謝您這麼迅速的回應!!
謝謝您引介了賴宇凡的飲食革命。
略略地閱讀了網上的資訊,
感覺挺新鮮的: )
也很期待學習到正確"使用"身心的好方法!!
至於食用穀類的問題,
其實自己也是在查閱穀類催芽的過程中,
接觸到一些"生食"家的觀念,
開始對需熟食(例如穀類)的飲食模式,
產生"不是一定得這樣"的撼動!!
(偷偷實驗維持了將近1星期)
不過礙於一些蔬菜生食的疑慮,
和家庭實行的困難度暫時中斷。
我們家是標準的無飯不歡的,
家庭飲食習慣要改革,
實際的操作面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來: ) -
版主於 2016-01-30 12:29 回覆
我個人的想法是生食可行,但前提是胃酸分泌正常
現代人普遍胃酸不足(沒錯,不是過多,是「不足」)
無法充分殺菌,也無法降低生食的風險
最後得出了生食危險的結論
而「發酵」就是您體外的胃,先幫您消化過了
微生物之間已經先進行了一場無聲的戰爭
發酵完留下來的細菌都對人無害
而且還先對食物做初步分解
有閒的話不妨讀讀Sandor Katz的發酵聖經
會讓您對微生物世界有不同的看法
另外,您發現「不是一定得這樣」並開始思考
恭喜您,真是萬中選一之人
您要是繼續深究下去
會發現許多主流衛教或飲食觀念都有潛在錯誤
完全顛覆您的想法,甚至產生衝擊
對於能否徹底在家執行,我建議您先別放在心上
只要先「思考」並「瞭解」什麼是正確的觀念
您的眼界和視點就會產生變化
自然會在舉手投足間,慢慢潛移默化到生活裡
- sain 於 2016-01-29 15:55 5F
-
感謝您提供的實用資訊
去年10月份家裡開始煮起五穀雜糧飯哩
蕎麥、燕麥、黑麥、黑米、糙米、小米、黑糯米、
薏仁、紅薏仁、綠豆、紅豆...想到的就加: )
剛開始的確沒有浸泡發芽的概念,
泡水2~3個小時即送入電子鍋,
除了口感較硬,讓裝假牙的老爸嚴重抗議,
味道也有點澀,外加脹氣不好消化等等。
之後上網搜尋了資料,才知道要浸泡除去植酸的食用原則!!
於是說動了老媽改在室溫下先浸泡4小時左右
再瀝乾水室溫發芽一天。
雖然麻煩了點 (老媽辛苦了)
煮完口感好太多,應該說非常甘潤可口!!
脹氣的情況也沒之前明顯了!!
今天再讀了您蒐集的資料,真是挖到寶了: )
原來清洗完直接泡"發酵水"放冰箱"發酵"24小時,
即可解決大部份的植酸和預防黃麴毒素...
(不知道我的理解正確嗎?)
欽佩您研究的精神!!
回家再來實驗看看囉: )
不過,因為之前把所有的雜糧五穀都混在一起裝入冰箱冷藏了!!
想請教您這樣適合一起泡水發酵嗎?? -
版主於 2016-01-29 16:32 回覆
我個人的經驗是:穀類混和浸泡也無妨
就我後來從賴宇凡書中得知的資訊,其實不一定要用發酵水
只要加點酸性(例如醋或檸檬汁)都可以促進穀類或豆類發酵
只是剛好發酵水也帶有酸性
至於黃麴毒素,我個人覺得大家太過恐慌了(?)
好像台灣是隨時隨地都會生出黃麴毒素的鬼島
就算黃麴毒素真的無處不在
既然它容易生於豆類和穀類
若少吃穀類,遭遇黃麴毒素的風險也會降低很多
因為人類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前
用狩獵採集的方式生活了數百萬年
哪有那麼多穀類可以吃?
我們身體也不見得適合吃那麼多澱粉
這是我看了賴宇凡的書後,思考出來的一些心得
- 田欣宜 於 2015-01-30 23:18 4F
-
我猜就像西方的牛奶文化傳到東方來,
就有一堆人得乳糖不耐症,
西方人吃黃豆大概也無法順利消化吧.
我記得小時候只要早餐一盒10元裝的統一牛奶就會脹肚子,
其他的東西一概吃不下,
常常都是老媽逼著我喝.
有趣的是,不管是牛奶還是黃豆,發酵後就連專家都說讚
- 麻雅 於 2014-12-08 16:14 3F
-
謝謝版主的更新補充
我也是看到譚小姐上節目提到泡水長霉的問題
該集特別來賓有提到發芽米功效
但譚小姐並未此多做解釋
身在濕熱的台灣
要配合不同地理環境的養生觀念
還真不容易.. -
版主於 2014-12-08 16:20 回覆
這些「養生專家」大家都是以管窺天、見樹不見林
只會在某個小圈圈鑽研,其他的就一概不負責
最累的還是觀眾
看到最後都不知道該怎麼吃
- joyce 於 2014-11-17 10:27 2F
-
因為想知道黃麴毒素和浸泡糙米的關係 所以來看您的文章 但沒看到相關答案 因家人肝炎過世 我不明白夏天室溫浸糙米是否會產生大量黃麴毒素 若您知道 請告訴我 謝謝您。
-
版主於 2014-11-17 10:39 回覆
我也沒送驗過,所以不清楚
我目前都是放在冰箱裡浸泡12~24小時
有無發酵是其次,最起碼變得比較好煮
- mini 於 2014-06-10 14:22 1F
-
最後面三點先記下來!
日本人都吃未催芽的納豆,結果平均壽命那麼長,我看多走路的幫助還比較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