愈研究愈發現,台灣大眾在這方面算是後知後覺,在中國,因為霾害嚴重,相關產品早已販售得如火如荼,上淘寶網隨便搜尋都可以找到一堆PM2.5偵測器、HEPA濾網、空氣淨化器...等等。在今年暑假期間,我就訂了一款諾方SDL307檢測儀,結果因為該機種內帶電池,而電池又屬於航空禁運品,所以被圓通集運拒收,最後只好申請退貨退款,我的空汙研究計畫就被擱著幾個月。
但近來台灣入秋冬以後,空汙指數頻頻紫爆,剛好在淘寶上瞥見一位cuicui19830810,自稱是住在北京的技術宅,有感於北京的空汙問題,所以他自製PM2.5檢測儀在販售,雖然外型上未臻完美,但價格便宜許多,我在阿里旺旺上跟他閒聊一會兒,得知他似乎從事檢測相關行業,所以對於檢測儀的校準也頗有心得,而且跟我一樣是個喜歡DIY的「非常人」。相談甚歡之下,就跟他訂購了一台PM2.5檢測儀,跟他交代是寄到台灣,就有正體中文界面,機子含運差不多台幣$1,000,但剛好遇上雙11,大概快遞都塞爆了,11/11下訂,11/23才收到(但雙11這樣算快了吧?)。
包裹只有200g重左右,內容物非常簡單,一台檢測儀和一條USB連接線。
電源方面,只要輸出電壓是5V即可,USB線可以連接手機的變壓器。
或是接在電腦的USB插座。
不過以上兩種方式只適合室內,要帶著趴趴走的話,就要靠行動電源了。
只是造型上非常簡略,連完整的外殼都沒有,希望不要潑到水,不然就囧了。
因為曾有不少同事反應我這間辦公室空氣品質不太好,但長時間待在這環境下,我已是「久而不聞其臭」,既然有檢測儀,就趕快插電試一下,結果...
「非常不良」
沒想到PM2.5居然高達107.3μg/m3...但這似乎是因為室外常有人抽菸所致。所以我們緊閉門窗開冷氣,過了一個小時以後,才降到50μg/m3左右,更慘的是,這數據就穩定維持一直到下班,沒想到我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了兩年。
根據維基百科「懸浮粒子」的條目,「當空氣中PM2.5的濃度長期高於10 μg/m3,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。濃度每增加10 μg/m3,總的死亡風險會上升4%,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%,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%」,看來我的穹頂計畫後續有得搞了
這款檢測儀可以切換三個介面,不管哪個介面都很直觀,除了上述那個介面一以外,還有介面二(其實跟介面一的意思差不多)。
介面三就比較有趣一點,會記錄歷史資料,但因本身不帶電池,所以電源移除後資料會消失,由這張圖可以看出最右側是未關窗前,關窗開空調後,就下降趨於平穩,但空氣品質依然不佳。
基本上都是顯示AQI指標,再輔以顯示PM2.5的數據。然而,正式的AQI(Air Quality Index,空氣品質指數)指標,會將六項污染物SO2、NO2、PM10、PM2.5、O3、CO納入統計,然後分別算出六個IAQI(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,個別空氣品質指數),六者當中IAQI最大者列為首要汙染物,其IAQI也就直接視為AQI,簡單來說,AQI就是直接呈現六項汙染物中最出鋒頭的那一個,所以計算上沒有什麼權重或加總的問題。
既然這台檢測儀只能測PM2.5,永遠測不到另外五項,所以PM2.5永遠是首要汙染物,它所呈現的AQI指數就只跟著PM2.5跑,但就我觀察的結果,台灣地區的首要汙染物大部分都是PM2.5,而AQI數值又以50為一個等級,0~50為良好,51~100算尚可,簡言之,低於100都還不錯,超過100的話就不OK。
如上述,AQI指標的計算方式會納入PM2.5,現在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還在用過時的PSI指標,而PSI指標並未將PM2.5納入,所以都會另外獨立顯示「即時細懸浮微粒PM2.5指標」。換言之,PSI顯示正常時,可不代表PM2.5沒超標,但要說明一下「即時細懸浮微粒PM2.5指標」的計算方式。
居然還納入前12小時平均值?如此一來,這指標比較適合呈現特定地區的空氣品質「趨勢」,但我想大家比較關心的是當下的即時數據,誰管你之前的狀況怎麼樣?
以善化的數據為例:
細懸浮微粒PM2.5的「即時濃度值」已達61μg/m3,換算成AQI的話,大約是153左右,這時的空氣品質已經很差了,但「即時細懸浮微粒PM2.5指標」居然還是綠色的第3級...「低」,只因為它把前12小時平均值一起算進去,若民眾沒細看PM2.5的即時濃度,只是看到PM2.5指標顯示「綠色」、「低」就跑去戶外運動,那不就吸到飽?而且「即時濃度值」跟著指標一小時才更新一次,這算什麼即時濃度?最起碼要10分鐘更新一次吧。另外,只有「指標」會根據數據等級而上色,比較顯眼,「即時濃度值」就不上色來表示其危險等級,非常低調。
看來指標真是粉飾太平的好方法。
另外,至於為何PM2.5是獨立指標,不納入一起計算呢?我想理由如下,一旦納入PM2.5改以AQI空氣品質指標顯示的話,大概指標紫爆的次數會大增,鮮少出現綠色的安全值,當民眾發現台灣空氣品質那麼爛時,就會把政府叮得滿頭包,不但業務量會大增,還會影響選情,還要迫使政府出面改善空汙問題,而空汙往往跟財團企業脫不了關係,讓財團企業不高興的話,錢要從哪來呢?
好了,點到為止,我還不想「被自殺」,反正井水不犯河水,我實行我的穹頂計畫就是了。
大家看到這裡,最關心的應該是檢測儀的準確度吧。我自己也很好奇,所以依據空氣品質監測網的測站資訊,想說挑個地點,親自帶著這台檢測儀到測站附近測試看看。
一般而言,測站都設置在區公所或學校樓頂,通常非校內人士無法隨意進出樓頂,所以我頂多只能在一樓空曠處(例如操場)作測試,但有數層樓高的落差,我也懷疑數據能否一致,我最後看上了高雄市的「復興」測站,這個測站是全國少數交通監測站之一。既然是交通監測站,因為要忠實呈現交通空氣品質,所以「測站設施就在一樓靠近路口之處」,位於復興國小校內(民權二路和民興街的交叉口)。
但依據環保署的品保作業規範-附錄二「空氣品質監測站選站程序與採樣口之設置原則」
由於與支持物的垂直距離須大於1公尺,所以加上機房高度後,採樣口也離地有3.5公尺,不知道跟一般平面的空氣是否有落差?
這個測站採用的設備是美國的MetOne 1020,價格似乎是台幣40萬起跳,相較之下,我的檢測儀根本是玩具。我稍為看了MetOne 1020的spec,有個Data Interval,內容是「Hourly concentration values. Met sensor averages from 1 to 60 min」,難道所謂的「即時濃度值」其實是60分鐘平均值嗎?若真是如此,也難怪為何即時濃度值一個小時才能更新一次,追根究柢,我去電詢問環保署承辦單位,確實!PM2.5的「即時濃度值」其實是60分鐘平均值。
換言之,若我真要進行驗證,就必須拿著檢測儀在測站旁吸一個小時的汽機車廢氣,想想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就算了。
但說真的,我認為精確的數值是其次,也就是說,重點不是「絕對值」,反而是「相對值」,例如,環境產生哪些變化時,會連帶影響到數據?有人抽菸時,數據會上昇嗎?開了空氣清淨機,數據會下降嗎?
若檢測儀大致都有按照這個趨勢變化,就一般用途來說,參考性已足夠,根據賣家cuicui19830810的經驗,即使數台高檔儀器擺在一起,每台測出來的數據也都不盡相同,只要知道環境是否產生相對變化,淨化措施是否奏效,就夠了。另外在使用方面,這台檢測儀似乎先靜置個5~10分鐘出來的數據會比較穩定。
這陣子我測試了幾個不同環境,先聲明,這都是當下的短期數據,並非長期觀察,可能會受突發因素的影響,故數據僅供參考。
[我家樓頂]
某天在我家樓頂測到這可怕的數據,這就是南部都市人的宿命。
也因為這天市區空氣品質太差,所以我趕緊攜家帶眷,驅車前往屏東郊區的某個瀑布避難
AQI低於100,總算有比較好,但緊鄰瀑布,我本來以為會更好,難道台灣西部的空氣品質真的那麼不堪,連郊外都會受影響?
2016年1月5日更新
我後來發現加濕器、水氧機、負離子產生器之類的產品,會造成檢測儀的數據破表,我跟賣家詢問了一下,他說因為這類產品會產生粒徑和PM2.5相當的水氣,造成誤判也是無可奈何。但這樣說來,在瀑布旁邊測到的數據不盡理想,似乎不代表空氣品質真的很差。
[台東市-更生路]
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旁,AQI居然低於100。
[台東卑南-羅傑農場]
在產業道路上測試,AQI也是低於100,真好。
[台東鹿野-龍田國小旁]
在馬路邊,偶有車來車往,AQI還有54,若遠離馬路會更佳。
[花蓮玉里-安通溫泉]
AQI測到58,泡溫泉還可以吸到好空氣,還不錯。
[花蓮東里-御皇米展售中心]
AQI來到了37,評價開始出現「良好」,果真是好山好水得好米。
(台灣西部的空氣品質種得出好米嗎?)
[台東池上-伯朗大道]
AQI居然測到21,雖說是細雨後不久,但這數據未免也太...
若說台北是「天龍國」,那麼台東就是「仙人境」,台灣真正的一等公民就在台東。在台東以外的諸位,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權利都沒有,您我有被當「人」看待嗎?
另外,根據我的觀察,「藍天」並非空氣品質的保證,千萬不要看到天空很藍就興高采烈跑出去戶外。
[AQI:97,晴朗藍天的早晨]
[AQI:170,晴朗藍天的早晨]
雖說天空都是藍的,但兩者的空氣品質差異甚大,仔細觀察會發現,在地面建築物方面,清晰度就有差異,AQI:170那張照片,在接近地面的那一帶就灰濛濛的。
[AQI:86,陰暗的早晨]
雖然是陰天,但接近地面處的能見度還不錯,空氣品質佳時,建築物的輪廓比較清晰。
(照片原圖看得更明顯,上傳Blog後縮圖有點模糊)
話說我家的松田五號最近剛做40,000km保養,這次保養也更換了冷氣活性碳濾網,所以拿檢測儀到車上測試約20分鐘的結果,最後AQI居然是58,PM2.5只有17.24μg/m3!中途AQI還一度降至46,空氣品質「良好」的程度,比我的辦公室好太多了。
不過這數據也只出現過那一次,而且那天剛好室外空氣品質也不錯,後來這數據就只能回味了。我發現即使是車內循環,也無法把車外汙染物完全阻隔,多少會受車外環境影響。話說,有能力開車就是把乾淨空氣留給自己,廢氣交給別人...但誰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上下學途中面對空汙呢?有種「有錢判生,沒錢判死」的感嘆。
最近有篇新聞「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 預計明年3月北部設點」提到,環保署已結合業者開發出微型的PM2.5及二氧化碳感測器,雖然腳步慢中國許多,但我還是樂見這類產品上市
(官方推薦的檢測產品,數據準確度尚待觀察),初期售價是數千元,可能跟現階段上淘寶分別買兩種檢測器(PM2.5、二氧化碳)的總價差不多,未來會設置200個微型感測器,但卻是先從北部開始...還要先試行半年,才會逐步推廣到其他地區,南部要廣為設置感測器,保守估計要一年以後了。有沒有搞錯?空氣品質較差的是中南部耶!而且,重點是積極找出汙染源並解決之,而非消極地告訴我們「有空汙,請大家別出門」。
感嘆政府短視,行政措施總是慢百姓的需求一步,身為一個擁有知情權的公民,必須自力救濟,想方設法去瞭解生活環境處於何種狀態,說真的,我算是幸運兒,有受過點教育,也有一點閒暇可以關切這片土地,甚至求個自保,但不知有多少終日為求溫飽而奔波的人
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權利都已被悄悄剝奪而不自知,還去幫那些面對環境議題都沒半套的候選人們造勢、抬轎。身處台灣,人們逐漸遺忘天有多藍,山有多綠,飽和度最高的藍綠,僅見於政治。
身為一位公民,不僅是台灣公民,而是地球公民,我們,還能做些什麼?
機器看起來挺好的,讓我蠻心動的,
但是看到這篇文章: http://www.pm25.com/news/248.html
「市民拿着非专业的检测仪进行检测,它的确可以告诉人哪个地方有污染。但检测仪能测的,我们的鼻子也都能测得到,例如屋子里刚刚有人抽烟了,你一进来,鼻子就能告诉你有人抽烟了,再比如某个地方扫地暴土扬尘,你也能感觉出来,所以用PM2.5检测仪意义不大。」
最後一段話,感覺更有道理,所以還是自己用鼻子偵測吧。
其實人的感官更準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