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我再次去月球

2017120119:19


今天看了早場的「帶我去月球」,全場含我在內共6位觀眾,我猜都是衝著張雨生吧。畢竟這部電影宣傳便以張雨生為題,但說真的,也只有這點吸引到我。

有人會問:「你是張雨生的歌迷吧?」那麼,所謂的歌迷應具備哪些條件呢?收藏所有專輯?演唱會毫不缺席?知悉明星大小私事?

在今年年初,我因為受到斷捨離的啟發,毅然將我手邊所有張雨生的專輯出售,從飛碟時期的藍盒子、自由歌...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、歡禧城,一直到最後的雨後星空,打包起來一大箱,上網不到一小時就被買走,沒想到那麼搶手。所以說,就物質面而論,我現在也算不上是張雨生的粉絲,對追星的行為也趨於平淡,但我還是因為張雨生而看了這部電影,畢竟他的歌確實伴隨著我那段青澀的求學歲月。跟電影中主角群一樣,1997年也是我由高中步入大學的人生關卡,而剛上大學不久,接踵而來的憾事就是張雨生的車禍,我忘不了那天在學生餐廳打完菜,望著電視新聞畫面發呆的那一刻。

我國小的時候還蠻注意張雨生的消息,不知怎的,我那時就覺得這個歌手很特別,後來他入伍,我也落入國中和高中整整六年的升學地獄,這期間演藝圈新聞幾乎與我絕緣,張雨生退伍後改走創作路線,我只間接聽到「帶我去月球」和「一天到晚游泳的魚」兩張專輯,或許因為創作路線當時不被主流市場接納,他的新聞就不再是眾人追逐的焦點,上大學後只知道他參與了「吻我吧娜娜」的音樂製作,沒多久就發生了車禍。他走了以後,我才去把他所有專輯及訪談重新找出來聽,在心中慢慢拼湊出他這個人比較完整的面貌,才發現原來他飽讀詩書,不單是個歌手而已,在主流音樂市場中掙扎,他心裡也蠻有想法的,不想被剛出道時的偶像框架套住,這讓我頓時有種失之交臂的感覺,但錯過了也無濟於事。

出社會後,總算在The Wall參加了兩場紀念音樂會,但無緣聽聞張雨生本人演唱,所以知悉這電影有段電腦模擬畫面,我還真的上戲院一探究竟,雖然3D特效的表情看起來不夠自然,但一顆8秒鐘的鏡頭,伴隨著我期待的副歌,還是讓我紅了眼眶。

張雨生永遠停留在31歲,而我的年齡早已跨越他,還結婚生子,甚至可以說,我的人生閱歷也不少於張雨生了,現在回頭聽他的一些創作,說沒有生澀感是騙人的。「張雨生的音樂無法被超越」之類矯情的話,我也說不出口,連當年到底是否酒駕這件事,對我而言也無所謂了,這些都無法抹滅他的歌聲伴隨我們這一世代的回憶,不管張雨生是否完美,他一生努力都值得喝采。

回到電影本身,男主角因緣際會回到1997年,試圖力挽狂瀾改變女主角的命運,這種「哈里路亞~嗆斯」的穿越情節早已不再新鮮,男主角年近不惑,但穿越後的心智好像也退化了一些,似乎少了點成年人該有的成熟思維。另外,主角一行人較為浮誇輕狂的行徑,讓同齡的我心中難有共鳴,不否認以前班上有少數人的高中生活較為精彩,但包括我在內,其實多數人都是很自閉地埋首書堆,體育課也要帶著課本坐在操場邊裝用功,下課就泡在補習班和圖書館,為了一波又一波的考試而焦頭爛額,暗戀某人也不敢表達心意,更別說是翹課、翻牆甚至上夜店之類的舉動,要是讓父母知道了,肯定兩腿被廢,坐輪椅去參加大學聯考。

雖然高中三年很鬱悶,沒有留下甚麼年少輕狂,但當年暗戀的對象,時至今日已成吾妻,成家生子,看看現在的人生也還不賴,還真的沒啥回到過去彌補憾事的需求,況且,歷史本來就無法,也不應該重來,若凡事都有挽回的機會,那還有什麼值得珍惜呢?張雨生的離世確實令人遺憾,但或許也因為這般嘎然而止,他才會在世人心中留下完美身影。

鼓起勇氣向已逝的過往say good bye,身為凡人,唯一能盡之事,只有珍惜當下並昂首闊步,方能不留一絲遺憾。